【信用研究】泰安:社会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中共新泰市委党校 李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高水平的信用社会是社会治理的有效保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探索社会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也是持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信用赋能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关联线上线下行为,跨越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覆盖多层次、全行业、各地区和各类人群,具有覆盖面宽、参与性广、接受度高、有效性强等特征,具备作为基层治理工具的诸多优势。社会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以信用手段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其特点是创新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并采取差异化信用治理举措,推进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我国当前基层治理难题、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二、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将信用建设突破传统经济和道德伦理范畴,扩展应用至社会治理领域,用信用机制来协调、规范和约束社会主体行为,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一)政务诚信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政务诚信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守信践诺,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在行政服务与许可、政府采购与招投标、就业与社保、人事任免与监管等方面塑造诚信形象,发挥表率、示范和导向作用。(二)商务诚信建设打造良好信用生态,降低基层治理成本。基层治理的组织行为主要是以经济交往活动为代表的社会活动,商务诚信注重多领域、多行业的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能有效维护商务关系、降低商务运行成本、改善营商环境。(三)社会诚信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供良好治理保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劳动用工、教育科研等社会领域奠定社会信用基础,能为基层治理的广泛实施提供有效保障。(四)司法公信建设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司法公信建设以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信建设为抓手,以公共安全领域和司法行政系统为重点,以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为关键,在社会范围树立司法权威,达到“司法公信树立一片,社会治理实现一片”的效果。
三、社会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社会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立涵盖信用数据归集、管理、应用及奖惩、权益保护等关键环节的制度框架,在深化部门联动机制,规范守失信重点名单的认定单位、认定规则、退出办法、响应部门和对应联动措施的基础上,以信用承诺创新信用激励途径,构建自主承诺、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基层信用治理体系。(一)健全基层信用治理的制度框架,完善信用治理长效机制和实施细则。找准社会信用体系与基层治理结合的最优区间,有重点、有步骤地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基层有效治理嫁接起来。(二)搭建贯穿基层的一体化信用平台,提升平台对基层治理的支撑能力。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行业信用和基层信用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公共信用平台集成和分析能力、信用感知和预判能力。(三)提升信用信息归集效率,发挥信用信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价值。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报送考核机制和数据联络工作机制建设,全力提升公共信用数据质量。推动公共信用数据和市场数据有序融合,形成信用大数据。(四)完善基层信用产品体系,推广和创新信用信息和产品的场景应用。全面建立科学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公共信用评价、企业信用预警、行业信用评价和市场化信用评级评价等差别化信用产品体系。以“信用+”联动场景为引领,扩大数字技术为基层信用治理服务的范畴。(五)共建基层信用治理的用信环境,营造全民知信、守信、用信氛围。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同时充分利用行政服务大厅、一网通办平台、新媒体等各种载体,多举措、全方位开展诚信宣传,多手段、多层次宣传信用产品,激发全民主动用信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 发布时间:2025/04/21
-
【信用研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4/21 -
【信用研究】专家解读之一丨全面发挥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以“五化”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21 -
【信用研究】专家解读之二丨紧扣新形势新要求 系统擘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04/21 - 发布时间:2025/04/21
- 发布时间:2025/04/02
文章搜索